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,那时当上全国劳模是非常不容易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。郑州市一名普通的锅炉工人就在那个年代被评上了全国劳模,还当选了五届全国人大代表。他就是现在商电铝业集团的退休职工李学明。
李学明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,今年66岁,1964年参军,在河南公安部队服役至1969年。他转业后,1970年被安排到商丘地区电厂,做锅炉安装工作,从此李学明的一生就与锅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。1977年被评为全国劳模,1978年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,1986年因病提前退休。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全国劳模,他的形象和当年的“铁人”王进喜一样,深深铭记在人们的心中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。
提起那段往事,尤其是当选为全国劳模,被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接见时的场景,李学明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,向记者讲述了那个年代、那段令他一生难忘的往事。
刚上班时,李学明是一名锅炉安装检修工。他回忆说,这个职位是全厂最脏最累的一个工种,当时用电很紧张,但不能因为脏和累不干活或少干活,从而影响全厂发电,拖厂里后腿。平时,人家要修一个星期左右的锅炉,他用一两天就修好了。据李学明的同事豆学奇介绍,他从1975年进厂上班就跟着李学明学习,李学明是磨煤机班的班长。1976年,全国号召工业学大庆,当时全国用电很紧张,班长李学明为了赶时间、多发电,以身作则。锅炉内的温度通常高达六七十摄氏度,每修一台锅炉,他总被烤得昏倒好几次,被同事戏称为“干活不要命的人”。他还经常加班,有时几十个小时不吃饭、不休息,持续工作,但从不讲条件,不索取任何报酬。有一次,因过度劳累,李学明不小心在工作中受伤,造成脊椎骨折,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,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。同事都喊他“老折腰”。然而,就是他这种不怕苦、不怕累的工作精神,磨煤机班被全厂命名为“硬骨头磨煤机班”。
“1977年,‘四人帮’粉碎后,当时各项工作比较稳定,我们厂里从班组到车间,经过层层推荐,让我到北京开会。临出发前,才知道我当选了全国劳模,当时任厂长的殷文德通知我时,我心情特别激动。”李学明说,“那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飞机,而且还不用自己买飞机票。当时我每月工资只有32块钱,到北京后,在开会前夕,我还特地在北京花了50元钱买了件上衣。华国锋主席接见时,我穿的就是那件衣服。”回忆起华国锋接见时的场景,李学明说,“到北京后,我们又转乘火车,集体到大庆油田参观学习。参观后,在大庆油田大礼堂内,华国锋主席接见了我们全体劳模。当时我在前排,华主席和我握手时,我只顾着高兴了,激动得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。当时我就想,一定要好好工作,把主席的接见当成我一生工作的动力。”“后来华主席又和我们全体劳模合影留念,可惜的是这幅珍贵的照片现在找不到了。”言语间,李学明充满遗憾。
李学明回忆说,从大庆回到北京的第二天,就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。当时既没有劳模奖章,也没有证书,只发了一个普通笔记本和一支钢笔,他却格外开心。然而也就是这次会议,坚定了他一生的信念——锅炉工一样为国家作贡献!李学明说,虽然锅炉工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工作岗位,但一样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出把力、流把汗。
提起李学明的家庭,豆学奇说,班长来自柘城农村,家属在家务农,李学明经常以厂为家,很少回柘城老家。现在在商电铝业集团上班的儿子李云鹏,提起父亲动情地说:“在我的记忆中,父亲为了家庭,自己一个人在外赚钱。我很小的时候,很少见到父亲。妈妈常说,父亲上班,为国家作贡献,那时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,父亲就是我的信仰。长大后,父亲经常给我讲他的工作,那时我就知道了父亲是多么的艰辛和伟大。后来父亲被评上全国劳模,成了我心中的英雄。我常以父亲为标杆、为榜样。不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参加工作,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我常想起父亲在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车间内,汗流浃背工作的身影。于是,我便抖擞起精神,以十二分的热情重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,接受新的、更大的困难和挑战。”李云鹏说,父亲一生奔波劳碌,吃尽万般辛苦,虽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有形的财富,但留给他的无形的精神财富,却让他受用一生,享用不尽!